【平十法和破十法过程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,尤其是针对2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,常见的两种方法是“平十法”和“破十法”。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中的“借位”与“补数”概念,尤其适用于个位不够减的情况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方法,以下是对“平十法”和“破十法”的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。
一、平十法
定义:
平十法是一种在减法过程中,将被减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余数,再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。其核心思想是“先凑成10”,再继续减。
适用场景:
当被减数的个位小于减数时,如13 - 5,14 - 7等。
步骤说明:
1. 将被减数拆分为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余数。例如:13 = 10 + 3。
2. 先用整十数减去减数的一部分,使结果为10。
3. 再用余数减去剩下的部分,得到最终结果。
示例:13 - 5
- 13 = 10 + 3
- 10 - 5 = 5
- 5 + 3 = 8
- 所以,13 - 5 = 8
二、破十法
定义:
破十法是指在减法过程中,将被减数的十位和个位分开处理,先从十位中“借出”一个10,再与个位相加,形成新的个位数,从而完成减法运算。
适用场景:
同样适用于被减数个位小于减数的情况,如15 - 8,17 - 9等。
步骤说明:
1. 把被减数的十位和个位分开,例如:15 = 10 + 5。
2. 从十位中“借出”一个10,变成个位上的10 + 5 = 15。
3. 用这个新的个位数减去减数,得到结果。
示例:15 - 8
- 15 = 10 + 5
- 借1个10,变成 5 + 10 = 15
- 15 - 8 = 7
- 所以,15 - 8 = 7
三、对比总结(表格)
方法 | 定义 | 步骤说明 | 适用场景 | 优点 | 缺点 |
平十法 | 拆分被减数为整十和余数后计算 | 拆分 → 减整十 → 加余数 | 个位不足减 | 理解简单,适合初学者 | 需要拆分操作,稍显繁琐 |
破十法 | 借10后重新组合个位计算 | 拆分 → 借10 → 重组个位 → 减去减数 | 个位不足减 | 更直观,便于理解借位过程 | 需要理解“借位”概念,有一定难度 |
四、总结
平十法和破十法都是帮助学生掌握20以内减法的重要方法,它们各有特点,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认知水平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,同时也可以结合使用,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数感和运算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