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八学士词语解释】“十八学士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,常用于形容一群才华横溢、学识渊博的文人学者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“十八学士”的具体指代可能有所不同,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着“才学出众、地位尊崇”的文人集团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“十八学士”这一概念,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解释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释
“十八学士”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,当时“十八学士”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秦王府中所设立的一个文学馆,专门收纳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,以辅助政务、参与决策。其中最著名的是“十八学士”,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造诣,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后来,“十八学士”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,象征着文人集团的智慧与荣耀。在宋代以后,“十八学士”也常被用作对文人雅士的尊称,有时也出现在绘画、诗词、戏曲等艺术作品中,作为文人风骨的象征。
二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名称 | 十八学士 |
出处 | 唐代秦王府文学馆(最早的“十八学士”) |
含义 | 指一群才华横溢、学识渊博的文人学者,象征文人集团的智慧与地位 |
历史背景 | 唐初为辅佐皇帝而设,后成为文化象征 |
文化意义 | 象征文人风骨、学术权威,常见于文学、艺术作品中 |
代表人物 | 如魏徵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(唐代“十八学士”代表)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比喻有才学、有地位的群体,或作为文化符号使用 |
三、结语
“十八学士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知识、才学和文人精神的高度重视。无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文人集团,还是后世对其的引用与演绎,“十八学士”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,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与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