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苏洵二十七始发愤》是一则关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早年经历的典故,讲述了他年轻时并不聪慧,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,最终成为一代文豪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常被用来激励人们不要因为年龄大而放弃学习,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。
苏洵在年轻时并未表现出过人的才华,甚至被人嘲笑为“愚人”。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,而是选择在二十七岁时重新开始学习,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,最终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。他的儿子苏轼、苏辙也都是著名的文人,父子三人并称“三苏”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。
此故事不仅体现了苏洵个人的坚韧与毅力,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后天努力、不轻言放弃的价值观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苏洵,字明允,眉州眉山人。少不喜学,年二十七始发愤。 | 苏洵,字明允,是四川眉州眉山人。小时候不喜欢学习,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。 |
与其子轼、辙俱学于乡里,日诵书数百言。 | 他和儿子苏轼、苏辙一起在家乡学习,每天诵读数百字的文章。 |
未几,已能为文章,辞义精妙。 | 不久之后,他已经能够写出文辞精妙的文章。 |
士人争传之,以为有老成之风。 | 士人们纷纷传阅他的文章,认为他有成熟稳重的风格。 |
后遂知名,为世所称。 | 后来他名声大振,被世人所称赞。 |
三、结语
苏洵的故事告诉我们,成功并非只属于天赋异禀之人,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与坚持。无论年龄多大,只要愿意开始,就永远不会太晚。他的经历不仅是对个人奋斗精神的肯定,也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启示:学习没有终点,努力永远值得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能了解苏洵的成长历程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