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】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、文学家,以淡泊名利、归隐田园著称。他的作品多反映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。《感士不遇赋》是其代表作之一,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感士不遇赋》是陶渊明借古讽今之作,通过回顾古代贤士的遭遇,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坚守。文章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体现了作者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高洁品格。
全赋分为几个部分:开头点题,中间叙述历史人物的命运,最后表达自己的心境与志向。文章虽短,但思想深刻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 | 时运不顺,命运多艰。 |
内直外曲,心逸神劳。 | 内心正直,外表随和,心中安逸,精神却常感疲惫。 |
有怀于世,不能自已。 | 心中有志于世事,难以自控。 |
抱朴守静,不竞不争。 | 守护纯朴,保持宁静,不争不抢。 |
人皆知我之乐,而不知我之忧。 | 别人都知道我的快乐,却不知道我的忧虑。 |
吾愿托身于林泉,栖迟于幽谷。 | 我愿意寄身于山林,栖息于幽谷。 |
与麋鹿为伍,与松竹为邻。 | 与麋鹿为伴,与松竹为邻。 |
虽无功业于世,亦无愧于心。 | 虽然没有在世上建功立业,但内心无愧。 |
三、结语
《感士不遇赋》不仅是陶渊明个人情感的写照,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普遍心态。文章通过对古人命运的回顾,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它提醒我们,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,应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,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