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破十法和平十法】在小学数学中,尤其是低年级的加减法教学中,“破十法”和“平十法”是两种常用的计算技巧,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。这两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,还能增强他们对数的分解与组合能力。
以下是对“破十法”和“平十法”的详细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说明:
一、概念总结
1. 破十法
“破十法”是指在进行20以内减法时,当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,将被减数拆成一个“10”和一个余数,先用10减去减数,再把余数加上,从而得到结果的方法。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“先拆后算”,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过程中的“借位”逻辑。
举例:
13 - 5 = ?
- 把13拆成10 + 3
- 先用10 - 5 = 5
- 再加3,得5 + 3 = 8
所以,13 - 5 = 8
2. 平十法
“平十法”是指在进行20以内加法时,将其中一个加数拆成10和另一个数,先凑成10,再加剩下的部分,从而简化计算的过程。这种方法强调的是“凑整”思想,有助于学生快速计算。
举例:
8 + 5 = ?
- 把5拆成2 + 3
- 先算8 + 2 = 10
- 再加3,得10 + 3 = 13
所以,8 + 5 = 13
二、对比表格
项目 | 破十法 | 平十法 |
应用场景 | 20以内减法(退位减法) | 20以内加法(进位加法) |
核心思想 | 拆分被减数,先减10,再加余数 | 拆分加数,先凑10,再加余数 |
适用对象 | 低年级小学生 | 低年级小学生 |
计算步骤 | 拆分 → 减10 → 加余数 | 拆分 → 凑10 → 加余数 |
优点 | 理解退位原理,便于计算 | 简化计算过程,提升速度 |
缺点 | 需要一定的拆分能力 | 同样需要拆分能力 |
三、教学建议
在实际教学中,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操作、图形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“破十法”和“平十法”。例如,使用小棒、计数器等教具,让学生动手拆分和组合数字,逐步建立数感和运算能力。
同时,鼓励学生多练习、多思考,避免死记硬背。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方法背后的逻辑,才能灵活运用到各种题目中。
结语:
“破十法”和“平十法”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计算策略,它们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运算,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练习,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这些方法,提升计算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