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江之鲫的意思】“过江之鲫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数量极多,像成群的鲫鱼一样接连不断地渡过江河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自然现象,原意是说鲫鱼在江河中游动时,常常成群结队,形成一种密集的景象,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群、队伍、物品等大量出现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过江之鲫 |
拼音 | guò jiāng zhī jì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过江之鲫,比屋可封。” |
释义 | 形容人数众多,接连不断,如同成群的鲫鱼过江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群、队伍、货物等大量出现的情况。 |
近义词 | 人山人海、川流不息、络绎不绝 |
反义词 | 寥寥无几、屈指可数、凤毛麟角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人群密集
- 例句:国庆节期间,景区里人山人海,简直像“过江之鲫”一样。
2. 交通繁忙
- 例句:早高峰时,地铁站里排队的人群真是“过江之鲫”。
3. 商品热销
- 例句:这款新手机一上市就卖爆了,顾客“过江之鲫”,供不应求。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
“过江之鲫”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,当时北方战乱频繁,大量百姓南迁,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潮。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形象地比喻为“过江之鲫”,既反映了社会动荡下的生存状态,也体现了人们对人口流动和群体力量的关注。
四、总结
“过江之鲫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绘人或事物数量庞大、接连不断的场面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,还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,表达对“多”的直观感受。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