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华东野战军,华中野战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1945年10月,华中野战军(辖6、7、8、9四个纵队)4.7万人,军区部队13.5万人。
2、此时,6纵1.1万人,8纵1.2万人。
3、全面内战爆发前的1946年5月31日,张鼎丞、粟裕、邓子恢、谭震林、曾山在致中央和山野的电报中,提到了华中我兵力情况,里面说:“以现有之6、7、8三 个纵队之力量,只能打一个战役,要连续打下去,必须增加新的力量,因此建议4、5旅调回华中,作为第二梯队,否则只能打一仗,只有向后撤退,而苏中变为游击区。
4、目前华中主力6、7、8、9、10共五个纵队,约6万人,地方团约2万 余人(6分区在外),县、区队约4万余人”。
5、后来的苏中战役,6纵改编为6师,兵力从1945年11月的1.1万人上升到苏中战役前的1.4万人;8纵改编为1师。
6、1945年11月的1.2万人上到苏中战役前的1.6万 人。
7、根据上面的数字比较来看,华中野战军兵力未减,从45年10月到46年5月,野战军 所辖部队增加了一个兵力三千余人的10纵,兵力却从4.7万增加到6万。
8、但军区部队,不知为何,兵力确实比1945年减少了些。
9、7纵兼苏中军区,共5个团,并辖第l、第2、第9军分区,一万多人。
10、其中,参加苏 中战役的机动部队,是3个团,三千多人。
11、因此,说苏中战役爆发初,军机动兵力为1师1.6万+6师1.4万+7纵0.3万=3.3万,这是比较准确的。
12、至于苏中战役后期,10纵(3个团,3000多人)、5旅、华中军区特务团纷纷参战, 实现了粟裕一直盼望的“华中兵力的集中”,此时苏中我军的兵力显然不是“3万 余”了,而是“4万余”。
13、此时,华中机动部队中,未参加苏中战役者,只有军区部队、皮旅、张震9纵等少数部队了。
14、1946年7月27日,陈毅致电中央:“兵力计算,我胶济线3万余,淮北5万,苏中3万余,每处均难进行连续战斗。
15、以苏中战役为例,该部一战可解决两个师或三个师,过此似难继续胜任。
16、我淮北部队数是较多,也只能寻求打敌两个师或三个师的仗,过此不宜轻试。
17、因此,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,仍留淮南。
18、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。
19、叶赖部南调问题,亦请最后决定。
20、” 前面已经统计得,苏中战役初期,我军机动兵力是“3.3万”,因此,陈毅在这里 说“苏中3万余”,还是比较准确的。
21、至于“淮北5万”,有点疑问:此时,淮北我军有8师1万、7师2万、2纵2万、9纵不详。
22、电报里所说的“淮北5万”,很可能没把张震的9纵算入机动作战部队中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