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屦贱踊贵出处于哪里】“屦贱踊贵”是一个出自《左传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社会不公、贫富悬殊的现象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,了解其出处与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与政治制度。
一、成语出处
“屦贱踊贵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民不迁,农不移,工贾不迁,士不移,商不迁,贾不迁,工不迁,农不移,民不迁。”
但更准确的引用是:
> “夫民,神之主也,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。故《诗》曰:‘无竞维人,四方其训之。’……今民皆弃其生而图其死,是以君子忧之。夫民之多则国之大,民之寡则国之小。故君子务在养民。……今夫民,其去君也,若水之就下,不可止也。夫民之不乐其上,如水之就下,不可止也。……今夫屦贱而踊贵,民不乐其上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百姓生活困苦,连鞋子都买不起,却要为死刑犯准备脚镣(即“踊”),说明当时的刑罚过于残酷,百姓深受其害。
二、成语释义
- 屦(jù):古代的一种草鞋或布鞋。
- 踊(yǒng):古代刑具,用于束缚犯人的脚。
- 屦贱:鞋子便宜。
- 踊贵:脚镣昂贵。
成语“屦贱踊贵”字面意思是:鞋子便宜,脚镣昂贵。引申为:百姓生活贫困,而刑罚却极其严酷,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。
三、历史背景
“屦贱踊贵”出自春秋时期,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礼崩乐坏的动荡阶段。各国为了巩固统治,往往采取严刑峻法,导致百姓生活艰难。孔子曾批评这种现象,认为“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”,强调治国应以仁政为主。
四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屦贱踊贵”常被用来比喻社会资源分配不均、贫富差距过大、底层人民生活艰难,而某些特权阶层却享受着过度保护或优待。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,推动制度建设以改善民生。
五、总结与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屦贱踊贵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 |
字面意思 | 鞋子便宜,脚镣昂贵 |
引申含义 | 社会不公、贫富悬殊、刑罚严酷 |
历史背景 | 春秋时期,礼崩乐坏,刑罚严苛 |
现代意义 | 警示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问题 |
文化影响 | 被后世用作批判现实的文学表达 |
六、结语
“屦贱踊贵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发展的同时,不能忽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。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,社会才能真正稳定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