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屈节辱命的意思是什么】“屈节辱命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强权或压力时,为了保全性命或避免更大的灾难,而选择低头、妥协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使命。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困境中的一种无奈与牺牲精神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词语 | 含义 |
屈节 | 屈服于外力,放弃自己的气节或原则 |
辱命 | 使使命蒙羞,或未能完成使命,带有羞辱意味 |
整体意思:指因外力压迫或形势所迫,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立场或尊严,从而导致使命受辱或失败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屈节辱命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苏武传》。文中描写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,虽受尽折磨,但始终不屈。然而,也有其他人物在类似情况下选择了屈服,因此被后人称为“屈节辱命”。
- 例句1:他虽有忠心,但在敌人的威逼下,最终屈节辱命,令人惋惜。
- 例句2:在国难当头之际,有些人为了保命而屈节辱命,丧失了民族气节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委曲求全、忍辱负重、屈从权势 |
反义词 | 坚贞不屈、宁死不屈、守节不移 |
四、使用场景与情感色彩
- 使用场景:多用于历史、文学、政治等语境中,形容人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妥协行为。
- 情感色彩:多为贬义,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,表示对个人气节的否定。
五、总结
“屈节辱命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评判色彩的成语,强调在压力面前失去自我、牺牲尊严的行为。虽然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无奈,但其背后往往伴随着对个人信念的背叛。因此,在评价此类行为时,需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,避免简单化判断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历史背景或相关人物故事,可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