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罗隐的蜂可以赞美老师吗?,蜂罗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《蜂》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
2、这是一首咏物诗,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,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,不辞劳苦,不畏艰险。
3、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,酿成蜂蜜,供人享受,为人辛苦,给人甜蜜。
4、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,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,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。
5、这首诗体物工妙,词近旨远,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,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,平淡而具思致,清雅辅以言深。
6、“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7、”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山野,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。
8、越是春光明媚、鲜花盛开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。
9、这两句语气十分肯定,盛赞蜜蜂尽占美好的春光,表现了诗人对蜜蜂的羡慕与赞美之情。
10、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”这两句急转直下,由前面盛赞蜜蜂“占尽风光”转而咏叹它终生徒劳,所获甚少。
11、采花、酿蜜本是蜜蜂的天职。
12、它辛苦酿成的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,或被人所用,自己享用的却很少,而这完全是出于它的本能,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公平。
13、可是诗人却从这里发现了问题,并替蜜蜂发出了“为谁辛苦为谁甜”的不平之鸣。
14、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,成为风韵的象征。
15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,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,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。
16、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,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“动物故事”。
17、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。
18、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:蜂罗隐 〔唐代〕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19、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译文无论是在平地,还是在山峰,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。
20、蜜蜂啊,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,到底为谁付出辛苦,又想让谁品尝香甜?鉴赏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,成为风韵的象征。
21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,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,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。
22、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,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“动物故事”。
23、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。
24、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: 一、欲夺故予,反跌有力。
25、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,慨蜜蜂一生经营,除“辛苦”而外并无所有。
26、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,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,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,都是蜜蜂的领地。
27、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、形容词──“不论”、“无限”、“尽”等等,和无条件句式,极称蜜蜂“占尽风光”,似与题旨矛盾。
28、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、欲夺故予的手法,为末二句作势。
29、俗话说:抬得高,跌得重。
30、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,说蜂采花成蜜,不知究属谁有,将“尽占”二字一扫而空,表达效果就更强。
31、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,必不如此有力。
32、 二、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。
33、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,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,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。
34、前二句主叙,后二句主议。
35、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,四句主议。
36、“采得百花”已示“辛苦”之意,“成蜜”二字已具“甜”意。
37、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,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。
38、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: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?却分成两问:“为谁辛苦”?“为谁甜”?亦反复而不重复。
39、言下辛苦归自己、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。
40、而反复咏叹,使人觉感慨无穷。
41、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。
42、 三、寓意遥深,可以两解。
43、此诗抓住蜜蜂特点,不做作,不雕绘,不尚词藻,虽平淡而有思致,使读者能从这则“动物故事”中若有所悟,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。
44、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;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,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。
45、两种解会似相龃龉,其实皆允。
46、因为“寓言”诗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,寓意较浅显而确定;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,使物著上人的色彩,其中也能引出教训,但“寓意”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。
47、如此诗,大抵作者从蜂的“故事”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,但他只把“故事”写下来,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,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。
48、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,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所谓“终朝聚敛苦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”(《红楼梦》“好了歌”);一种是“运锄耕劚侵星起”而“到头禾黍属他人”。
49、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。
50、但是,随着时代的前进,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,“蜂”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,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,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。
51、可见,“寓言”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,古老的“寓言”也会与日俱新。
52、唐代罗隐的《蜂》不论平地与山尖,无限风光尽被占。
53、 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译文无论是在平地,还是在山峰,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。
54、蜜蜂啊,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,到底为谁付出辛苦,又想让谁品尝香甜?此诗抓住蜜蜂特点,不做作,不雕绘,不尚词藻,虽平淡而有思致,使读者能从这则“动物故事”中若有所悟,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。
55、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;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,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。
56、两种解会似相龃龉,其实皆允。
57、因为“寓言”诗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,寓意较浅显而确定;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,使物著上人的色彩,其中也能引出教训,但“寓意”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。
58、如此诗,大抵作者从蜂的“故事”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,但他只把“故事”写下来,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,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。
59、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...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,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。
60、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:欲夺故予,反跌有力;叙述反诘,唱叹有情。
61、《蜂》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出自《全唐诗》。
62、该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,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,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